玄桢记

青灯轻剑斩黄泉

首页 >> 玄桢记 >> 玄桢记最新章节(目录)
大家在看我,大明长生者,历经十六帝 寻秦记  三国:开局误认吕布为岳父 一品布衣 秦功 崇祯十五年 富贵小丫鬟 这太子,不做也罢! 天唐锦绣 
玄桢记 青灯轻剑斩黄泉 - 玄桢记全文阅读 - 玄桢记txt下载 - 玄桢记最新章节 -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

第764章 严定米标堵邪径,三方核验除奸弊,热血护仓稊

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

卷首语

《大吴会典?食货志》卷四十一《漕粮核验篇》载:“漕粮亏空案初结,户部奏报‘江南漕粮九万石亏空已补足’,然太保兼兵部尚书谢渊察其异 —— 漕粮到京时,虽数量吻合,然米中混细沙、带霉斑,煮后味涩难咽,边军粮官密报‘士卒食之多腹胀,甚者腹泻’,遂疑有‘以次充好’之弊。

时玄夜卫北司经历沈毅,出身江南粮商世家,幼承家学辨米质,后投玄夜卫,曾随元兴帝萧珏巡江南漕运,掌沿途米质核验,熟稔漕官与士绅‘通同作弊’的暗线(如‘走马验米’‘银钱买合格’等),且素以谨密着称。渊知毅乃查办佳选,遂召毅密议,授以‘苏州粮商沈老板’身份,携盘缠与玄夜卫江南分司联络暗号,令其微服赴江南,查探漕粮掺假实据。

毅抵江南后,先潜往苏州、松江诸码头,混于粮工间听察动静,又以‘购米售边’为名接触漕运同知王显、通判李达,佯称‘愿出高价购漕标好米’,诱其露破绽。越半月,毅趁夜潜入李达私仓,抄得‘分利账册’(记‘每船掺次米三成,好米售苏杭富商,银利士绅得六成、漕官得三成,月赂户部刘尚书千两’),又取次米、好米各一囊为样,星夜返京。归后呈密报三卷、米样两囊,证‘江南士绅徐绅(徐阶之子)为首,勾结王显、李达等漕官,以受潮霉变之次米掺沙增重,充作上白米解京,私换好米售银入私库’,史称‘江南漕粮密查’。”

谢渊之密查,非无端猜忌之举,实乃 “以微察巨、以证固防” 的社稷深谋:察 “米质参差” 之微末,知 “官绅舞弊” 之巨患;遣沈毅微服,借其 “辨米熟漕” 之能破官绅欺瞒之局,避 “明查遭阻” 之险;凭米样(次米霉斑沙粒、好米青白饱满)与密报(分利账册、漕卒证言)为铁证,堵漕粮掺假之漏。其行虽触江南士绅与户部贪吏之利,却始终以 “边军无劣米之苦,国脉无蚀损之危” 为念,尽显 “国脉不可蚀,边军不可欺” 的直臣风骨。

漕粮初补亏空了,米质偏生疑。

混沙带霉难咽,边卒腹疼啼。

遣得沈郎微服去,江南暗探伪欺。

士绅漕官暗勾结,次米掺沙充好米。

私售良粮谋厚利,银钱分润入私帑,国脉渐成齑。

直臣心似铁,誓破此奸欺。

囊携密报还,米样分青白,铁证辨非虚。

官官相护浑难掩,铁证照彻天熹。

严定米标堵邪径,三方核验除奸弊,热血护仓稊。

待得好粮输边地,士卒加餐眉展舒,军声振远堤。

案上摊着两袋漕粮,一袋是刚到京的江南漕米,颗粒间混着细碎沙粒,偶有霉点;另一袋是元兴朝留存的 “上白米” 样本,颗粒饱满,色泽青白,指尖捻过,能觉出米质的瓷实。谢渊身着墨色鳞甲,肩甲处岳峰旧年的箭痕在晨光下泛着浅红,指尖反复摩挲两袋米的缝隙,指腹沾了些许霉味 —— 这不是 “储存不当” 的痕迹,是刻意掺假的疏漏,是官绅把漕粮当私产的傲慢,是漕官收受贿赂的冷漠。

昨日户部奏报 “江南漕粮补足九万石亏空”,可李默副总兵派来的粮官却密报:“到京漕米煮后多沙,士卒食后腹胀,恐非上好白米。” 谢渊想起漕粮亏空案时,刘焕曾说 “江南米质因雨受损”,如今想来,那不是受损,是掺假的铺垫 —— 官绅先虚报损耗吞粮,再掺次米补数,既吞了好米的利,又瞒了掺假的弊,官官相护,竟把漕运变成了牟利的工具。

“大人,玄夜卫北司经历沈毅在外候旨,说奉您之召前来。” 亲兵的声音压得极低,带着谨慎。谢渊将两袋米推至案角,用布盖好 —— 沈毅是元兴朝老臣之后,曾随元兴帝萧珏巡江南漕运,能辨米质优劣,更懂江南漕官的运作暗线,派他微服,最是稳妥。

沈毅走进衙署时,身着玄色劲装,腰间佩着短刀,眼神锐利如鹰。“末将沈毅,参见大人。” 他躬身行礼,声音沉稳,无半分多余的话。谢渊起身,示意亲兵退下,走到沈毅面前,掀开案角的布,露出两袋米:“沈经历,你看这两袋米,有何不同?”

沈毅上前,捻起江南漕米细看,又闻了闻,眉头皱起:“回大人,这袋江南米,是‘潮次米’—— 去年受潮霉变后烘干,又掺了沙粒增重,按《大吴漕粮规制》,此等米质不得充作边军漕粮;而这袋元兴朝样本,是‘上白米’,乃江南漕粮的定例标准,两者差若天渊。” 他的指尖捏碎一粒潮次米,里面竟藏着细小虫蛀的痕迹,“大人是疑江南漕粮掺假?”

谢渊点头,将粮官的密报递给他:“边军士卒食此米腹胀,若长期食用,恐伤士气。漕粮亏空案虽结,可官绅若仍掺假,边军终受其害。我欲派你微服赴江南,假‘苏州粮商’之名,查探士绅与漕官如何勾结掺假,需带回密报与米样,且不可暴露身份 —— 江南漕官多是刘焕亲信,官官相护,你此行凶险。”

沈毅接过密报,指尖捏紧,眼神坚定:“大人放心,末将曾随元兴帝巡漕,识得江南士绅的‘吴郡堂’标识,也知漕官核验的暗语。此行定不负所托,拿获实证,绝不让官绅欺瞒朝廷,苦了边军士卒。” 谢渊从袖中取出一块银锭与一张 “苏州恒昌票号” 的兑票:“这是盘缠,若遇危险,可持此票号找玄夜卫江南分司接应。记住,安全第一,实证第二,若事不可为,即刻返回。”

沈毅出发第三日,户部侍郎陈忠便登门 “探望”。他身着绯色官袍,手里捧着一盒 “江南新茶”,目光却频频扫向衙署的案角,似在找什么。“谢大人,听闻您近日关注漕粮米质,下官特来送些江南新茶,也想问问,是否需户部派官协助核验?” 陈忠的声音带着试探,指尖在茶盒上反复摩挲。

谢渊知道,陈忠是刘焕的门生,定是察觉了什么,来探口风。他端起茶盏,却不饮,目光落在陈忠的袖口 —— 那里沾着些许米屑,显是刚从漕粮码头过来。“陈侍郎有心了,米质核验自有粮官负责,不必劳烦户部。” 谢渊的声音平淡,却带着不容置疑的距离,“倒是侍郎近日频繁出入漕运码头,可是在督查米质?”

陈忠脸色微变,忙道:“下官只是例行巡查,江南米质确因去年多雨略差,还请大人勿疑。” 谢渊冷笑,指尖敲击案面:“若只是略差,为何边军士卒食后腹胀?陈侍郎,《大吴漕粮规制》载‘漕米需达上白米标准,掺次米超一成者,漕官革职’,你既巡查,为何不纠?” 陈忠被问得语塞,只反复道:“下官…… 下官会再查。” 起身告辞时,脚步竟有些慌乱。

送走陈忠,谢渊召来秦飞:“沈毅已入江南,陈忠却来探口风,定是刘焕察觉了。你即刻传信给玄夜卫江南分司,让他们暗中保护沈毅,若有漕官跟踪,务必暗中化解,绝不能让沈毅暴露。” 秦飞躬身应道:“大人放心,江南分司已布下暗哨,定保沈经历安全。” 谢渊走到案前,看着元兴朝的米样,心中涌起一股担忧 —— 沈毅在明,官绅在暗,江南的水,比他想的更深。

沈毅出发第十日,玄夜卫江南分司送来密信:“沈经历已混入苏州漕运码头,化名‘沈老板’,以‘购米售边’为由接触漕官,近日与苏州漕运同知王显有往来,王显似有松口之意。” 谢渊展开密信,指尖划过 “王显” 二字 —— 此人是刘焕的同乡,去年漕粮亏空案时曾被牵连,却因刘焕包庇未受处置,如今仍是苏州漕运的实权官,沈毅接触他,无异于与虎谋皮。

他即刻回信:“嘱沈毅勿急,先探王显贪腐证据,再寻掺假实据,若王显设局,可假意应承,待获取米样后即刻脱身。” 信送出后,谢渊仍坐立难安 —— 官绅勾结多年,怎会轻易松口?王显的 “松口”,怕是诱沈毅入局的陷阱。

果不其然,三日后江南分司再传密报:“王显约沈毅于苏州画舫见面,言‘可供应上好漕米’,实则埋伏了漕卒,欲查沈毅身份。沈毅察觉不对,借‘如厕’脱身,途中获暗哨接应,未暴露身份,但未能取到米样。” 谢渊捏紧密报,指节泛白 —— 官绅的警惕性远超预期,微服查探,比他想的更凶险。

他召来张启主事,取来《江南漕运官册》,翻到王显的条目:“王显,元兴二十八年任苏州漕运同知,曾因掺次米被弹劾,刘焕力保免罪。” 谢渊指尖点在 “掺次米” 三字上:“张启,你整理元兴朝以来江南漕官掺假的弹劾案,附在密报后,若沈毅需佐证,可随时调阅。” 张启躬身道:“大人放心,属下定将案册整理妥当,随时待命。”

沈毅出发第十五日,衙署外传来轻叩声,是乔装成粮商的沈毅 —— 他身着粗布长衫,肩上扛着一个布囊,脸上沾着些许尘土,眼神却亮得很。“大人,末将幸不辱命,带回密报三卷、米样两囊。” 沈毅躬身行礼,将布囊放在案上,里面传出米粒碰撞的轻响。

谢渊屏退左右,亲手打开布囊:两袋米分明,一袋是 “掺假漕米”,与京中收到的一致,混着沙粒霉点;另一袋是 “私换的好米”,颗粒饱满,竟与元兴朝的样本相差无几。“这好米是从何处得来?” 谢渊的声音带着急切,指尖捻过好米,能觉出米质的上乘 —— 官绅竟把这么好的米私换出售,用次米充数,何其狠心。

沈毅取出密报,展开在案上:“大人,末将脱身王显陷阱后,假意离开苏州,实则躲在松江码头附近的粮栈。三日前,见吴郡堂的徐绅(徐阶之子)与松江漕运通判李达私会,两人议定‘每船漕米掺次米三成,好米由徐绅售往杭州,银利分三成与李达,再送一成与刘焕’。末将趁夜潜入李达的粮仓,取了这袋好米与掺假漕米,还抄录了他们的‘分利账册’。” 密报上附着一张小字条,是分利账册的摘抄:“苏州码头分银五千两,松江码头分银三千两,送户部刘尚书一千两”,字迹潦草,却是实打实的罪证。

谢渊反复翻看密报,米样的霉味与好米的清香混在一起,像极了官绅的虚伪与贪婪。“徐绅、李达、刘焕…… 竟连成一线。” 他的声音沉得像浸了冰,指尖在密报的 “送刘尚书一千两” 上停顿 —— 刘焕竟还在贪腐,漕粮亏空案的处置,竟没让他收敛半分。

“沈经历,你在松江码头,可曾见漕官如何核验米质?” 谢渊忽然问道,他知道,若没有核验官员的包庇,掺假漕米绝过不了关。沈毅点头:“末将见过,李达让手下漕卒‘走马观花’验米,只看表面,不翻底层,遇到户部派来的核验官,便送上银两,核验官便在‘米质合格’上签字,官官相护,根本无人较真。”

谢渊拿起掺假漕米,走到窗前,阳光透过缝隙照在米粒上,霉点格外刺眼。“边军士卒吃着这样的米,如何能守边疆?” 他的声音带着不易察觉的颤抖,不是惧,是怒,是痛 —— 官绅的银钱,是用边军的口粮换来的,是用社稷的安危换来的。

他转身对沈毅道:“你且歇息一日,明日随我入宫,将密报与米样呈给陛下。刘焕若再狡辩,这米样与分利账册,便是最好的铁证。” 沈毅躬身应道:“末将遵命。只是大人,徐绅与李达已察觉有人查探,近日似在销毁证据,需尽快派人去江南扣押涉案人员,否则恐生变数。”

谢渊点头,即刻召来秦飞:“你率玄夜卫北司精锐五十人,连夜赶赴江南,会同江南分司,扣押徐绅、李达及涉案漕卒,查抄他们的粮仓与账房,若遇反抗,可先斩后奏。记住,务必保住米样与账册,绝不能让他们销毁证据。” 秦飞领命:“大人放心,末将定不辱命,明日此时,定将涉案人员押解回京。”

秦飞走后,谢渊将密报与米样整理妥当,放入木盒,贴上 “江南漕粮掺假实证” 的封条。他走到案前,看着元兴朝的米样与沈毅带回的好米,忽然想起元兴帝萧珏的话:“漕粮是边军的命,米质是漕粮的魂,失了魂,命便不稳。” 如今,他要做的,就是为漕粮寻回魂,为边军守住命。

次日辰时,谢渊带着沈毅,捧着木盒,前往乾清宫。萧栎躺在龙榻上,见谢渊来,连忙让近侍扶着坐起:“谢卿,可是江南密查有了结果?” 谢渊打开木盒,取出密报与米样,递到榻前:“陛下,江南士绅徐绅勾结漕官李达、王显,以次米充好米,每船掺次米三成,好米私售获利,还贿赂刘焕尚书,证据确凿。”

萧栎捻起掺假漕米,见里面的霉点与沙粒,气得浑身发抖:“徐绅!李达!刘焕!竟敢如此欺君!边军士卒守国门,他们却用这样的米糊弄边军,是想让大吴无防吗!” 沈毅上前,将分利账册的摘抄呈上:“陛下,这是他们的分利记录,刘焕尚书每月收受银一千两,王显、李达各分三成,徐绅得六成。”

萧栎接过摘抄,手指因愤怒而颤抖:“传朕旨意!刘焕革去户部尚书之职,打入诏狱署,彻查其贪腐;徐绅革去所有功名,押解回京,家产抄没;李达、王显革职拿问,漕运同知、通判之职由御史台举荐清正官员接任;江南漕运码头,派玄夜卫与御史台联合核验米质,凡掺次米超一成者,漕官与粮户一并治罪!”

近侍高声传旨时,刘焕恰好入宫奏事,听闻旨意,“噗通” 跪倒在地:“陛下恕罪!臣是被蒙蔽的!臣不知徐绅他们掺假,那一千两是…… 是江南士绅的‘贺礼’!” 谢渊冷笑:“刘尚书,分利账册上有你的亲信签名,沈经历还查到你的妻弟在杭州售好米,你还敢狡辩?” 刘焕脸色惨白,再也说不出话,被玄夜卫校尉架了出去。

旨意下达后,谢渊派张启主事制定《漕粮米质核验制》,规定 “江南漕粮起运前,需经玄夜卫文勘官、御史台监察官、户部粮官三方联合核验,米质需达上白米标准,掺次米超一成者,漕官革职,粮户补缴好米;到京后,再由边军粮官复验,不合格者退回江南,费用由漕官与粮户承担”。制度推行后,谢渊亲自去京师漕运码头督查,见三方官员仔细核验米质,每袋米都翻开底层查看,心中稍定。

三日后,秦飞传回消息:“徐绅、李达、王显已被押解回京,打入诏狱;查抄徐绅家产,获银五万两,好米十万石;王显、李达各抄出银三万两,粮五千石;刘焕在诏狱中已供认贪腐,还供出户部三名主事参与掺假核验,皆已拿下。” 谢渊将消息呈给萧栎,萧栎笑道:“谢卿,若不是你遣沈毅微服查探,朕还被蒙在鼓里,边军士卒,也吃不上好米了。”

半月后,江南新漕粮到京,三方核验皆为 “上白米”,李默副总兵送来捷报:“边军士卒食上好米,士气大振,近日操练更勤,瓦剌探子见边军军容整肃,已撤回边境。” 谢渊看着捷报,想起沈毅带回的米样,想起元兴朝的漕粮规制,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—— 漕粮掺假的弊政,终于被革除,边军能吃上好米,社稷的根基,也更稳了。

他召来沈毅,将一块 “忠勤” 银牌递给他:“沈经历,此次密查,你立了大功,这银牌是陛下的赏赐,也是我对你的认可。往后江南漕粮米质核验,仍需你多费心,绝不让掺假之事复萌。” 沈毅接过银牌,躬身道:“大人放心,末将定不负陛下与大人所托,守好漕粮米质的关,不让边军再受次米之苦。”

谢渊前往诏狱提审刘焕。刘焕被铁链锁在石柱上,头发散乱,见谢渊来,声音带着哀求:“谢大人,求您饶我一命!我愿将家产悉数充公,只求免我一死!” 谢渊看着他,眼神冰冷:“刘尚书,你贪的不是银钱,是边军的命,是大吴的国脉。若不是沈毅微服查探,边军士卒还要吃多久次米?你今日的下场,是你自己选的。” 刘焕低下头,再也说不出话,只有悔恨的泪水落在青砖上。

离开诏狱,谢渊走到团营忠勇祠,将沈毅带回的米样与密报,连同《漕粮米质核验制》的副本,一同供奉在祠内。祠内的 “定边剑” 泛着光,剑鞘上的 “守土安民” 四字,仿佛在印证他的坚守 —— 守漕粮,就是守边军;守边军,就是守江山;守江山,就是守苍生。

户部奏报:“江南漕粮米质核验推行半载,掺假之事再无发生,到京漕米皆为上白米,边军与京师官俸米质无忧;徐绅、李达、王显被判终身监禁,刘焕被判流放三千里,户部涉案主事革职为民,永不录用。” 谢渊将奏报呈给萧栎,萧栎叹道:“谢卿,你查漕粮亏空,又查米质掺假,两次护得漕运安稳,这功,当载史册。”

谢渊躬身道:“陛下,这不是臣一人之功,是沈毅的微服查探,是玄夜卫与御史台的协力,是制度的完善。漕运乃国脉,需代代守护,臣只是做了该做的事。” 萧栎点头:“卿说得是,传朕旨意,将《漕粮米质核验制》写入《大吴会典》,永世沿用,让后世官员皆以今日为戒,不可再犯官绅勾结、漕粮掺假之弊。”

江南巡抚送来奏报:“江南士绅因掺假案受惩,再不敢轻视漕粮米质,粮户皆以‘上白米’交漕;漕官因核验严格,再不敢收受贿赂,码头秩序井然。” 谢渊看着奏报,走到窗前,望着远处的漕运码头,能隐约听到漕船的号角声 —— 那是好粮入仓的声音,是边军安心的声音,是苍生安稳的声音。

他抬手摸了摸肩甲上的箭痕,岳峰的声音仿佛又在耳边:“守江山,要守每一粒漕粮,要护每一位士卒,要安每一户百姓。” 他会记住这句话,也会继续守护下去,守护大吴的漕运,守护大吴的边军,守护大吴的每一寸土地,每一位苍生。

片尾

江南密查案尘埃落定:徐绅、李达、王显终身监禁于诏狱署北监,玄夜卫加派看守,不得与外界联络;刘焕流放三千里,家产悉数充公,用于江南漕运码头修缮;户部涉案三名主事革职为民,永不录用;江南士绅因掺假案,“优免役” 特权再减三成,漕粮米质由玄夜卫与御史台常年督查,再无掺假之事。

《漕粮米质核验制》载入《大吴会典》,成为定制:江南漕粮起运前,需三方(玄夜卫文勘官、御史台监察官、户部粮官)联合核验,米样留存备案;到京后,边军粮官复验,不合格者退回,费用由漕官与粮户承担;每岁末,户部汇总米质核验情况,报兵部与御史台备案,不合格率超五次者,漕运官员革职。

南宫太上皇萧桓闻江南漕粮安稳,米质优良,派近侍送来元兴帝当年使用的 “米质核验印”,印文 “验米如验国,质优则国固” 八字,苍劲有力。谢渊将 “核验印” 与沈毅带回的米样、密报一同供奉于团营忠勇祠,祠内新增一块石碑,刻 “江南密查,以微察巨,以质固国” 十二字,以纪此事。

次年夏,边军送来 “好米感恩疏”,疏中写道:“士卒食上好白米,体力充沛,操练勤谨,瓦剌再不敢犯边,宣府卫、蓟州卫安稳无虞。” 谢渊将疏文呈给萧栎,萧栎笑道:“谢卿,这疏文,当与你的功绩一同载入史册,让后世知,大吴有你这样的直臣,是社稷之幸,是苍生之福。”

卷尾语

江南密查案,以谢渊疑漕粮掺假遣沈毅微服始,以定 “米质核验制”、漕运安稳终,半月密查,不仅是一场 “直臣与官绅的暗斗”,更是一场 “以微察巨、以制固防” 的实践。谢渊之密查,非 “捕风捉影”,实乃 “护边军、固国脉” 的深谋:借沈毅微服获掺假实证,破官绅 “米质无损” 的谎言;凭米样密报定核验制度,堵漕粮掺假的漏洞。此案暗合明代 “于谦定米质核验制护漕粮” 的历史实态,更揭封建朝堂的深层命题:漕粮掺假之弊,表面是 “米质问题”,实则是 “官绅贪欲凌驾国脉、漕官渎职漠视边军”;直臣之责,不在 “姑息求安”,而在 “以微见着、以证破局”,让漕粮不蚀,边军不欺,苍生不苦。

从心理与策略维度观之,谢渊的应对展现了 “步步为营、以细胜粗” 的极致:初疑米质时的 “慎”,是基于边军密报的理性判断;遣沈毅微服时的 “密”,是借亲信规避官官相护的风险;获实证后的 “快”,是凭铁证迅速定案、押解人犯;定制度时的 “严”,是为长效治理堵未来之漏。每一步皆精准击中核心矛盾 —— 既未因 “官官相护” 而退缩,也未因 “风险难测” 而放弃,更未因 “处置官员” 而偏激,始终以 “护边军、固漕运” 为核心,实现 “查案与建制” 的平衡。

《大吴名臣传?谢渊传》载:“江南密查,渊遣沈毅微服获实证,定米质制,帝赞曰:‘渊之智,在能以微察巨;渊之忠,在能以质护边。’” 诚哉斯言!谢渊的智慧,非 “权谋机变”,乃 “关注细节、尊重事实”—— 两袋米的差异,是最好的线索;沈毅的密报,是最硬的证据;谢渊的忠诚,非 “愚忠盲从”,乃 “坚守初心、守护边军”—— 边军的腹胀,是最大的警醒;苍生的安稳,是最终的目标。他用半月密查,诠释了 “直臣” 二字的真谛:不是与官绅争高低,而是与贪腐争国脉;不是与漕官斗输赢,而是与掺假争边军。

团营忠勇祠的 “米质核验印” 仍在,印文 “验米如验国,质优则国固” 泛着光,警示着每一位漕运管理者;沈毅带回的米样仍在,次米的霉点与好米的青白,见证着官绅的贪婪与直臣的坚守;谢渊鳞甲上的箭痕仍在,凹痕里的红锈未褪,承载着守业的艰辛。这场因 “漕粮掺假” 而起的密查,终将与漕运书信交锋、漕粮亏空查弊一道,载入大吴史册,为后世直臣提供 “如何以微察巨、以证固防” 的永恒镜鉴 —— 国脉如漕粮,需以质为魂,需以制为护,需直臣守护、清官践行,方能滋养边军,安稳苍生,永固江山。

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
站内强推都市无敌霸主 赵氏嫡女 我在精神病院学斩神 猎艳江湖 很纯很暧昧 九转吞天诀 不良之年少轻狂 疯批小师叔她五行缺德 重生之嫡女祸妃 卡徒 美女如云之国际闲人 全属性武道 我不是戏神 校花的贴身高手 系统赋我长生,活着终会无敌 都市花语 魔天记 坏蛋是怎样炼成的 修炼从简化功法开始 重生千禧年:官场之路从片警开始 
经典收藏名门艳旅 大明暴君,我为大明续运三百年 隋唐:我转投杨广,李二你哭啥 同志,你的成分太复杂了 大秦:扶苏!手握三十万还不反? 北雄 一品布衣 隋唐:融合蚩尤传承,开局诛宇文 大秦:多子多福,开局截胡吕素! 大明国师 航空大业 抗日之铁血狂兵 三国:十倍速度,貂蝉说我太快了 带着某音去种田 我也是皇叔 大明:带着老朱去穿越 抗日之铁血战魂 东晋北府一丘八 明末造反专业户 亮剑:开局收了黑云寨 
最近更新历史中的酒馆 全球帝国从明末开始 岂独无故 郑锦:我在南明的奋斗生涯 重生1980,从手搓歼8开始为国铸剑 人在乱世:我靠打猎成为卧龙 苟活乱世,从深山打猎到问鼎中原 穿越东齐,从匪窝杀奔庙堂 让你当伴读书童,你替女少爷考上状元? 明朝的名义 大唐:我李承乾,绝不被废 我在北宋教数学 大唐太子的开挂人生 靖康前夜:帝业重光 我和兄弟一起穿越红楼 世子凶猛:谁敢和我抢女人? 史上最强县令 穿成少帝后我靠物理登基 一身反骨,你叫我爱卿 退婚夜,我被公主捡尸了 
玄桢记 青灯轻剑斩黄泉 - 玄桢记txt下载 - 玄桢记最新章节 - 玄桢记全文阅读 -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