盗墓:白家胜利,万事顺意

姒洛天

首页 >> 盗墓:白家胜利,万事顺意 >> 盗墓:白家胜利,万事顺意最新章节(目录)
大家在看异兽迷城 我无限回档,洞悉所有底牌 陆总白天反迷信,晚上发圈接算命 六零年,穿成了心机女主的垫脚石 逼我下乡?科研军嫂搬空你全家 猎户家的温软小夫郎 玄学大佬她又去摆地摊了 九叔:简化金光咒,晒太阳就变强 流放?姑奶奶看上你们的江山了 规则怪谈:请小心你室友的女友 
盗墓:白家胜利,万事顺意 姒洛天 - 盗墓:白家胜利,万事顺意全文阅读 - 盗墓:白家胜利,万事顺意txt下载 - 盗墓:白家胜利,万事顺意最新章节 - 好看的其他类型小说

第2291章 尸易无限(196)

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

吴贤盯着手机里李响发来的钱币窖藏照片,指尖在屏幕上轻轻滑动——那些泛着青绿色锈迹的五铢钱,密密麻麻地堆在考古盒里,边缘还残留着泥土的痕迹,仿佛能透过屏幕闻到千年岁月的气息。他刚想回复李响,公益平台的志愿者小周突然敲门进来,手里拿着一份快递单:“吴老师,有个从新疆寄来的快递,收件人写的是您,寄件人只留了个‘艾力’的名字,里面好像是个瓷器。”

吴贤接过快递,分量不轻,拆开外层的纸箱,里面是个裹满气泡膜的物件。小心翼翼地剥掉气泡膜,一只青花大盘露了出来——盘口直径约三十厘米,盘心绘着缠枝莲纹,花瓣饱满,青花发色浓艳,底足有“大清康熙年制”的六字楷书款。“这盘的画风很像康熙时期的‘官窑’风格,但得仔细看看胎釉和款识。”吴贤拿出放大镜,凑近盘底观察,底足的“火石红”自然分布,没有人工涂抹的痕迹,胎体细密,叩击时声音清脆,“看这胎釉和款识,像是康熙中期的民窑精品,不过寄件人艾力是谁?为什么会突然寄个瓷器给我?”

正疑惑时,手机响了,来电显示是个新疆号码。接通后,电话那头传来一个略带口音的汉语声音:“吴老师,您好!我是艾力,在和田做玉石生意。前阵子听朋友说您在做公益鉴宝,还帮很多人保护文物,我家里有个祖传的大盘子,最近总有人上门想高价买,我怕卖亏了,也怕买到假货的人受骗,就想寄给您帮忙看看。”

“艾力先生,您这大盘是康熙中期的青花缠枝莲纹盘,民窑里的精品,市场价值不低。”吴贤对着电话说,“不过这么贵重的文物,您直接寄过来太冒险了,万一运输途中损坏就可惜了。您要是方便,能不能来北京一趟?或者我找新疆当地的文物专家去您那里看看?”

艾力沉默了片刻,声音里带着几分犹豫:“吴老师,我最近走不开,要照看店里的生意。其实……这盘子还有个奇怪的地方,盘底的款识下面好像藏着别的字,我用清水擦过,能隐约看到一点痕迹,但看不清楚是什么。”

吴贤心里一动——康熙瓷器的款识很少有“款下藏款”的情况,难道这盘子还有特殊来历?“艾力先生,您能不能用手机拍几张盘底的特写,尤其是款识周围的区域,尽量拍清晰一点,我看看能不能发现什么线索。”

挂了电话没多久,艾力就发来一组照片。吴贤将照片放大,在“大清康熙年制”款识的下方,果然能看到淡淡的印记,像是用极细的笔写的小字。他把照片发给故宫博物院的瓷器专家张教授,附带说明情况:“张老师,您帮看看这康熙青花盘的款识,下面好像有隐藏的字迹,会不会是特殊定制的器物?”

张教授很快回复:“从照片看,这盘的胎釉和青花确实是康熙中期特征,隐藏的字迹可能是‘堂名款’或‘私家款’——康熙时期有些官宦或富商,会在定制瓷器的底款下加刻自家堂号,不过这种情况很少见。你最好让寄件人提供更多盘子的细节,比如盘沿有没有细微的磕碰,青花有没有晕散,我再进一步判断。”

吴贤立刻给艾力回电话,详细询问盘子的细节。艾力回忆道:“盘沿左边有个小缺口,是我爷爷年轻时不小心摔的,青花颜色在阳光下看,有些地方会泛出一点紫色,我小时候总觉得像葡萄的颜色。”

“泛紫的青花?那可能是用了‘浙料’中的‘紫料’,康熙中期民窑精品常用这种料。”吴贤心里有了谱,“艾力先生,您这盘子不仅是真品,还有可能是当年某个大家族的定制款,价值比普通民窑盘高不少。您要是不想卖,最好找个专业的展柜存放,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环境;要是想出手,一定要通过正规的拍卖渠道,防止被骗。”

艾力在电话里松了口气:“太感谢您了,吴老师!我本来还担心是假货,现在放心了。我不想卖,这是我太奶奶传下来的,她说这盘子是当年她爷爷从内地带来的,让我们一直传下去。等我忙完这阵子,一定去北京拜访您,顺便再请您看看家里其他的老物件。”

挂了电话,吴贤刚把青花盘放进锦盒,李响又发来微信,这次附带了一段视频——视频里,考古队员正在清理钱币窖藏,张教授拿着一枚五铢钱,对着镜头讲解:“这枚钱的边缘有特殊的记号,应该是当时官府铸造的‘军用钱’,结合之前出土的竹简记载,这里很可能是汉代驻守栈道的军队存放军饷的地方!”

吴贤看得心头一热,立刻回复:“我这周末就过去,正好最近没什么急事,能帮着整理整理钱币的资料。”

周末一早,吴贤就驱车赶往秦岭。抵达考古现场时,李响和张教授正在临时帐篷里整理钱币。帐篷里的桌子上,整齐地摆放着十几个考古盒,每个盒子里都分类放着不同品相的五铢钱。“吴老师,你来得正好!”张教授拿起一枚钱币,递给吴贤,“你看这钱的背面,有个‘上’字记号,我们已经清理出两百多枚带记号的钱,应该是同一批次铸造的军饷。”

吴贤接过钱币,锈迹下的“上”字清晰可见:“汉代的军用钱确实会做记号,方便管理和核对。之前竹简里提到赵信校尉手下有两百多名士兵,这些钱的数量刚好能对应上士兵的军饷,说明这里就是当年的军饷窖藏。”

李响兴奋地说:“我们还在窖藏旁边发现了一个陶罐,里面装着一些谷物的残粒,考古队的专家说,这可能是士兵们储存的粮食,结合之前的驿站遗址,这里当年应该是个重要的军事补给点。”

接下来的几天,吴贤跟着张教授和考古队员一起,对出土的五铢钱进行分类和记录。每一枚钱币都要测量直径、厚度,记录锈迹的分布和记号的位置,还要拍照存档。虽然工作繁琐,但吴贤乐在其中——这些看似普通的钱币,是汉代士兵生活的直接见证,每一枚都承载着千年前的历史记忆。

这天下午,吴贤在整理一枚破损的五铢钱时,突然发现钱的边缘有一道细微的刻痕,像是人为刻画的符号。他立刻叫来张教授:“张老师,您看这枚钱的边缘,有个类似‘木’字的符号,会不会是士兵自己刻的标记?”

张教授接过钱币,用放大镜仔细观察:“很有可能!汉代士兵常把自己的籍贯或姓氏刻在钱币上,方便辨认。我们之前清理的钱币里,也有几枚带刻痕的,只是符号不一样,这说明这些士兵来自不同的地方,汇聚在这里驻守栈道。”

就在这时,考古队的王队长匆匆走进帐篷:“张教授,吴老师,我们在驿站遗址的东侧又有新发现——一处疑似汉代的马厩遗址,里面有不少马骨和马具残件!”

几人立刻赶到马厩遗址——遗址面积约五十平方米,地面上散落着大量的马骨,还有残破的马鞍、马镫残片,角落里还埋着一个陶罐,里面装着一些干草的残屑。“从马骨的数量和马具的规格来看,这里应该是驿站的官方马厩,专门为往来的官员和军队提供马匹。”王队长指着马骨说,“这些马骨的年代和驿站遗址、钱币窖藏的年代一致,进一步证明这里是汉代蜀道栈道上的重要补给点。”

吴贤蹲在马具残片旁,拿起一块青铜马镫的碎片:“这马镫的形制是汉代典型的‘单镫’,虽然简单,但对骑兵作战很重要。结合之前出土的青铜剑和竹简记载,这里不仅有步兵驻守,还有骑兵巡逻,军事防御体系很完善。”

接下来的一周,考古队在马厩遗址周围又清理出不少文物——有铜箭镞、铁刀、陶壶,还有几枚刻有文字的木简,上面记录着马匹的数量和喂养情况。“这些木简虽然残缺,但能看出‘驿马十匹’‘每日粟米二石’等字样,说明当时驿站对马匹的管理很规范。”张教授拿着木简,兴奋地说,“现在我们有了栈道、驿站、墓葬、钱币窖藏和马厩,汉代蜀道的军事和交通体系已经基本清晰了,这对研究汉代边疆防御和交通史太重要了!”

吴贤看着眼前忙碌的考古队员,心里满是感慨。从最初艾力寄来的康熙青花盘,到秦岭的汉代遗址群,每一件文物、每一处遗址,都是历史的拼图,只有将这些拼图一块块拼接起来,才能还原出真实的历史图景。

离开秦岭前,李响拉着吴贤的手说:“哥,张教授说等这次考古发掘结束,要把所有发现整理成报告,还想邀请你一起写其中的文物鉴定部分。以后要是有新的遗址发现,我第一时间通知你!”

“一定!”吴贤笑着点头,“你们要是需要文物鉴定方面的帮助,随时给我打电话,我随叫随到。”

驱车返回北京的路上,吴贤的手机响了,是国家博物馆的老周打来的:“小吴,陈立东捐赠的那匹唐代三彩马,最近在‘唐代三彩文化特展’上特别受欢迎,很多观众都问能不能多展出一段时间。还有,之前修复的那批汉代竹简,解读工作有了新进展,里面提到了‘蜀道粮草运输’的细节,正好能和你在秦岭发现的钱币窖藏对应上,你有空来博物馆咱们聊聊?”

“太好了!我明天就过去。”吴贤挂了电话,踩下油门,车子在高速公路上平稳行驶。窗外的夕阳渐渐落下,将天空染成温暖的橘红色,他想起这一路走来遇到的人——坚守文物的艾力、热衷探险的李响、慷慨捐赠的陈立东,还有无数默默付出的考古队员和志愿者。正是这些人的共同努力,才能让沉睡千年的文物重见天日,让珍贵的历史文化得以传承。

回到北京的第二天,吴贤如约来到国家博物馆。老周早已在展厅门口等候,手里拿着一叠竹简照片:“你看这枚竹简,上面写着‘戍卒百人,月给五铢钱五千’,和你在秦岭发现的钱币数量刚好吻合,说明当时驻守栈道的士兵军饷标准是统一的。还有这枚,提到‘蜀地商人每季度经栈道运丝绸五十匹’,也印证了之前巴蜀图语玉牌的用途。”

吴贤接过照片,仔细看着上面的文字,心里豁然开朗:“这么一来,汉代蜀道的军事防御和商业贸易体系就完全串联起来了——士兵驻守栈道保障安全,商人通过栈道运输货物,驿站提供住宿和补给,墓葬和窖藏则记录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和丧葬习俗。这些发现,比任何文献记载都更直观、更真实。”

两人在展厅里边走边聊,路过陈立东捐赠的三彩马时,正好遇到一群小学生在听讲解。孩子们围着三彩马,睁着好奇的眼睛,不停地提问:“老师,这匹马是用什么做的?为什么有三种颜色?古代的人为什么要把它放进墓里?”

讲解员耐心地回答着孩子们的问题,吴贤站在一旁,看着孩子们认真的神情,心里突然涌起一股暖流。他知道,文化传承不是一代人的事,需要让更多年轻人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,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。或许,这就是他坚持做公益鉴宝、参与文物保护的意义所在——不仅要守护文物,更要守护文化传承的火种。

离开博物馆时,吴贤收到了艾力发来的微信,附带一张照片——照片里,艾力的儿子正小心翼翼地擦拭着那只康熙青花盘,旁边放着一个新的玻璃展柜。“吴老师,我给盘子买了个展柜,放在客厅最显眼的地方,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要保护文物。等他长大了,我还要把盘子传给她,让我们家的文物一直传下去。”

吴贤看着照片,嘴角不自觉地上扬。他拿出手机,给艾力回复:“这是最好的传承方式,让文物带着故事,一代代传下去。以后有任何文物方面的问题,随时找我。”

放下手机,吴贤抬头望向远处的故宫,红墙黄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。他知道,属于他的鉴宝与守护之路,还有很长很长——可能会遇到更多像艾力这样的藏家,可能会发现更多像秦岭这样的遗址,也可能会面临更多文物保护的挑战。但无论未来如何,他都会带着对文化的热爱,坚定地走下去,用自己的专业和行动,守护好这些跨越千年的历史遗产,让中华文明的光芒永远闪耀。

吴贤站在国家博物馆的台阶上,看着往来的人群——有带着孩子的家长,有背着相机的游客,还有捧着笔记本的学生,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对文物的好奇与敬畏。他想起刚才展厅里孩子们围着三彩马提问的场景,忽然觉得,文物保护不只是修复和鉴定,更重要的是让这些沉默的“历史见证者”与当代人对话,让文化传承真正走进生活。

刚要上车,手机突然震动,是公益平台的合作方——一家非遗文化基金会发来的消息,邀请他参加下周在苏州举办的“传统工艺与文物修复论坛”,希望他能分享近年来在文物保护中融入传统工艺的案例。“苏州的缂丝、木雕都是国家级非遗,说不定能为古籍修复找到新的思路。”吴贤立刻回复确认参会,心里已经开始期待这场与传统工艺的碰撞。

回到公益平台,刚进门就看到接待室里坐着一位熟悉的身影——正是之前捐赠唐代三彩马的陈立东。“吴老师,好久不见!”陈立东站起身,手里提着一个公文包,“这次来是想跟您说个事,我最近在整理家族旧物时,发现了我太爷爷当年在西安做生意时的账本,里面提到了不少关于古董买卖的记录,说不定对研究民国时期的文物流通有帮助,我想捐赠给档案馆。”

吴贤接过账本,封面是暗红色的绸布,已经有些磨损,里面的纸张泛黄,字迹是工整的毛笔小楷,详细记录了每一笔买卖的时间、物品和价格。“民国时期的文物账本很少见,尤其是记录民间古董流通的,这对研究当时的文物市场和收藏文化太有价值了!”吴贤翻到其中一页,看到“民国二十年,收唐三彩马一匹,价银二百两”的记录,不禁笑了,“您看,这正好能和您捐赠的三彩马对应上,算是给这匹马补全了流传有序的证据。”

陈立东也很兴奋:“没想到账本还有这么大的用处!我本来以为只是普通的生意记录,现在看来,这些老物件都藏着意想不到的价值。以后我要是再发现类似的东西,一定第一时间联系您。”

送走陈立东,吴贤把账本交给公益平台的档案管理员,特意叮嘱:“一定要做好防潮防虫处理,尽快联系市档案馆,让专业人员来接收,别耽误了研究。”

转眼到了去苏州的日子,吴贤提前一天出发,想趁着会议前逛逛苏州的老街,看看当地的传统工艺。在平江路的一家缂丝作坊里,他遇到了非遗传承人周阿姨。周阿姨正在织一幅《清明上河图》的缂丝小品,经线与纬线在她的手中交错,图案渐渐清晰,细腻得仿佛能看到河水的波纹。

“缂丝的工艺讲究‘通经断纬’,每一根线都不能错,就像你们修复文物一样,容不得半点马虎。”周阿姨笑着说,拿起一件清代的缂丝扇套递给吴贤,“你看这件老物件,边缘的丝线已经磨损了,要是想修复,得找和当时一样粗细、颜色的丝线,还要模仿当年的织法,难度不小。”

吴贤接过扇套,仔细观察丝线的密度和织法:“这和我们修复古籍时遇到的问题很像,古籍的纸张要是破损了,也得找同年代、同材质的纸,用传统的浆糊拼接。说不定以后我们可以合作,用缂丝的工艺修复一些丝绸质地的文物。”

周阿姨眼睛一亮:“这个主意好!之前博物馆有件明代的缂丝衣物,因为丝线老化,一直没办法修复,要是能和你们一起研究,说不定能找到解决办法。”两人互留了联系方式,约定会后再深入探讨合作细节。

第二天的论坛上,吴贤分享了在敦煌修复佛经手稿时,用传统宣纸和植物染料还原经文的案例,还展示了西藏修复藏文佛经时,用狼毒草制作藏纸的过程。“传统工艺是古人智慧的结晶,很多时候,最朴素的方法反而能更好地保护文物的历史信息。”他的发言赢得了台下阵阵掌声。

论坛茶歇时,一位来自浙江的竹编非遗传承人找到吴贤:“吴老师,我看了您分享的古籍修复案例,突然想到,我们竹编的‘经纬编织法’,说不定能用来修复一些破损的竹简书?之前我修复过一把清代的竹编扇,用的就是这种方法,能让断裂的竹丝重新结合,还不影响外观。”

吴贤立刻来了兴趣:“太有可能了!汉代的竹简书很多都是用竹丝编织成册的,要是竹丝断裂,用传统竹编工艺修复,肯定比用现代胶水更合适。我们可以找机会做个试验,说不定能为竹简书修复开辟新的路径。”

这场论坛让吴贤收获满满,不仅结识了多位非遗传承人,还为文物修复找到了更多传统工艺的“助力”。离开苏州前,他特意去了周阿姨的缂丝作坊,一起制定了丝绸文物修复的初步计划——先从一件清代的缂丝手帕入手,尝试用传统缂丝工艺修补破损的纹样,再逐步推广到更复杂的文物修复中。

回到北京,吴贤刚把苏州的收获整理成报告,李响就打来电话,语气里满是兴奋:“哥,秦岭的考古有重大发现!我们在之前的马厩遗址旁边,挖到了一个汉代的‘文书坑’,里面有几十片竹简和木牍,上面的文字比之前的更完整,张教授说可能有关于蜀道管理的重要记录,你快过来看看!”

吴贤放下手头的工作,当天就驱车赶往秦岭。考古现场的临时实验室里,张教授正戴着放大镜,小心翼翼地整理刚清理出来的竹简。“你来得正好!”张教授指着一片竹简,“你看这上面的文字,‘蜀道凡十二驿,每驿戍卒三十人,马十匹’,这就把之前的驿站数量、士兵和马匹的配置都弄清楚了,比文献记载的更详细!”

吴贤凑过去,竹简上的隶书清晰可见,除了驿站管理的内容,还有关于粮草运输的记录——“每月从汉中运粟米百石,由驿卒护送,经栈道至长安”。“这说明当时的蜀道不仅是交通要道,还是重要的粮草运输通道,对维系汉代关中与蜀地的联系至关重要。”吴贤感慨道,“之前出土的钱币窖藏,应该就是为这些驿卒和运输人员准备的军饷和路费。”

接下来的几天,吴贤跟着张教授和考古队员一起,参与竹简的解读和整理。这些竹简和木牍,除了驿站管理和粮草运输的记录,还有几枚木牍是当时驿卒的“考勤表”,记录着他们的值班时间和任务完成情况。“你看这枚木牍,上面写着‘驿卒王二,本月护送商旅三批,无失’,说明当时的驿卒不仅负责军事防御,还兼顾商旅的安全护送,这对研究汉代的蜀道功能太有价值了!”张教授兴奋地说。

在整理竹简的过程中,吴贤还发现了一枚特殊的木牍——上面没有文字,而是刻着一幅简单的地图,标注着从“周至驿”到“陈仓驿”的路线,沿途还画着山脉、河流和栈道的位置。“这应该是当时的‘驿道图’,虽然简单,但却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蜀道栈道地图,能直观地看出汉代蜀道的走向和驿站分布。”吴贤拿着木牍,激动地说,“我们可以根据这幅地图,还原出汉代蜀道的具体路线,说不定还能找到更多未被发现的驿站遗址。”

考古队立刻根据“驿道图”,调整了后续的发掘计划,在地图标注的“武功驿”位置,果然发现了一处疑似驿站遗址的夯土痕迹。“现在我们有了文字记录、实物证据,还有地图,汉代蜀道的全貌已经越来越清晰了。”王队长看着发掘现场,感慨道,“要是没有你们之前发现的玉牌和墓葬,我们可能永远不会注意到这条重要的蜀道支线。”

吴贤笑着说:“这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,文物保护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,需要考古学家、鉴定专家、志愿者,还有当地百姓的支持。就像这次的文书坑,要是没有李响坚持扩大发掘范围,可能就错过了这么重要的发现。”

李响挠了挠头,不好意思地说:“我就是觉得马厩旁边肯定还有别的遗迹,没想到真的挖到了宝贝。以后我还要跟着你们学习,多了解文物知识,争取发现更多有价值的遗址。”

离开秦岭前,吴贤特意去了之前发现玉牌的栈道遗址。夕阳下,崖壁上的栈孔在余晖中泛着淡淡的光,仿佛在诉说着千年前驿卒往来、商旅穿梭的热闹景象。他想起这些年走过的路——从潘家园的鉴宝,到公益平台的建立;从敦煌的佛经修复,到秦岭的蜀道考古;从与非遗传承人的合作,到国际文化交流……每一步都离不开“传承”二字,每一次发现都让他更深刻地理解,文物不是冰冷的古董,而是承载着历史记忆、连接过去与未来的“文化纽带”。

回到北京,吴贤收到了新疆艾力发来的视频——视频里,艾力的儿子正拿着那只康熙青花盘,给来家里做客的邻居讲解盘子的历史,小家伙说得有模有样,眼神里满是自豪。“吴老师,您说得对,让孩子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,比什么都重要。现在我们家的盘子,成了邻居们学习传统文化的‘小课堂’,大家都对老物件产生了兴趣。”艾力在视频里笑着说。

吴贤看着视频,心里暖暖的。他打开电脑,开始整理近期的工作——苏州非遗与文物修复的合作计划、秦岭竹简的解读报告、公益平台“文物进校园”的新方案……每一项工作都充满了希望,每一个计划都在为文化传承添砖加瓦。

这天晚上,吴贤来到守藏斋。陈默老先生正坐在老槐树下,手里拿着一本新到的《文物》杂志,上面刊登了秦岭蜀道考古的最新成果。“小吴,你看,你们的发现都上杂志了!”陈默老先生笑着说,“我爷爷要是知道,守藏斋的后人能为文物保护做这么多事,肯定会很开心。”

吴贤在陈默老先生身边坐下,望着院子里的桂花树,月光洒在花瓣上,泛起淡淡的银光。“其实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事,”吴贤轻声说,“还有很多文物散落在民间,很多历史故事等着被发现,我能做的,就是尽自己的力量,让更多人了解文物的价值,参与到文化保护中来。”

陈默老先生点点头,递给吴贤一杯热茶:“文化传承就像这杯茶,需要慢慢品,慢慢熬。只要有人坚持,有人热爱,这份传承就不会断。你看现在的年轻人,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传统文化,愿意保护老物件,这就是希望啊。”

吴贤接过热茶,暖意顺着指尖蔓延到心底。他知道,属于他的鉴宝与守护之路,还有很长很长——可能会遇到更多像苏州非遗传承人这样的合作伙伴,可能会在秦岭发现更多汉代蜀道的遗迹,可能会有更多像艾力儿子这样的孩子,因为一件文物而爱上传统文化。但无论未来有多少挑战,他都会带着这份对文化的热爱,坚定地走下去,用自己的专业和行动,守护好这些跨越千年的历史遗产,让中华文明的光芒,照亮一代又一代的心灵。

守藏斋的灯光依旧亮着,映着院子里的桂花树,也映着两个身影——一老一少,在月光下轻声交谈,话题离不开文物,离不开传承,离不开那些藏在时光里的故事。而这些故事,还在继续,就像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,连接着过去,流向未来。

守藏斋的月光顺着窗棂溜进屋内,落在吴贤摊开的《秦岭蜀道考古初步报告》上。陈默老先生端来的热茶还冒着热气,茶香混着院里桂花的甜香,在空气中晕开。“你这份报告里提到的‘驿道图’,我总觉得在哪见过类似的。”陈默老先生突然开口,起身从书架上抽出一本泛黄的线装书,“你看,这是我爷爷收藏的民国时期《关中古驿道考》,里面夹着一张手绘的老地图,标注的路线和你说的‘驿道图’有几分相似。”

吴贤接过线装书,小心地展开夹在书中的地图。地图用纸是民国时期常见的毛边纸,上面用墨笔标注着“周至—武功—陈仓”的路线,沿途的驿站名称与考古发现的“驿道图”基本吻合,甚至还标注了几处“古栈孔”的位置。“这太珍贵了!”吴贤激动地说,“考古发现的‘驿道图’只有简单的路线,而这张民国地图补充了驿站之间的距离、地形特征,甚至还有当时的路况记录,两者结合,就能完整还原汉代蜀道的走向和功能了。”

陈默老先生笑着点头:“我爷爷当年痴迷古驿道研究,跑遍了关中地区,这张地图应该是他根据实地考察和古籍记载绘制的。你要是需要,就拿去用,能为考古研究出份力,也了了他的心愿。”

吴贤小心翼翼地将地图收好,心里满是感激。他知道,这些老物件、老资料,都是前人留下的文化财富,只有将它们与现代考古发现结合,才能让历史的脉络更加清晰。

第二天一早,吴贤带着民国地图和考古报告,赶往国家博物馆,找到正在整理汉代竹简的老周。“你看这张民国地图,和我们在秦岭发现的‘驿道图’简直是绝配!”吴贤将地图铺在桌上,“有了这张地图,我们就能确定汉代蜀道的具体走向,甚至能推断出当时的运输效率——从周至驿到陈仓驿,按当时的驿马速度,大概需要两天时间,这和竹简上‘两日程,运粟米十石’的记录完全吻合。”

老周凑过来,指着地图上“武功驿”旁的一处标注:“你看这里,写着‘汉代仓储遗址,民国二十年考察时尚存残垣’,我们之前在‘武功驿’遗址附近只清理了部分区域,说不定这处仓储遗址还在,要是能找到,就能补充汉代蜀道的粮草储存体系信息。”

两人立刻联系秦岭考古队的王队长,将民国地图的信息同步过去。王队长听后兴奋不已:“太好了!我们正准备扩大‘武功驿’的发掘范围,有了这张地图的指引,就能更有针对性地寻找仓储遗址。你们要是有空,欢迎再来秦岭,一起见证新的发现!”

挂了电话,老周拉着吴贤来到博物馆的“唐代三彩文化特展”展厅。展厅里人头攒动,陈立东捐赠的三彩马前围满了观众,讲解员正拿着放大镜,向观众展示马身上的“流釉”痕迹:“大家看这处黄绿釉的交融,是唐代三彩‘自然流釉’的典型特征,这种效果全靠工匠对火候和釉料厚度的精准把控,现代仿品很难复制……”

“这匹马能受到这么多关注,多亏了你当初的鉴定和修复。”老周笑着说,“最近还有几家博物馆联系我们,想联合举办‘中国古代马文化特展’,把各地收藏的汉代铜马、唐代三彩马、宋代陶马集中展出,你觉得怎么样?”

吴贤眼前一亮:“这个想法太好了!马在古代不仅是交通工具,还是军事、礼仪的重要象征,不同朝代的马文物,能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工艺水平。我们可以在展览中加入文物背后的故事,比如这匹三彩马的流传经历,还有秦岭出土的汉代马具,让观众不仅能欣赏文物,还能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。”

两人越聊越投机,很快就敲定了“古代马文化特展”的初步方案——由国家博物馆牵头,联合陕西历史博物馆、甘肃博物馆、河南博物院等单位,筛选出五十余件与马相关的文物,分为“驿路走马”“沙场战马”“礼器御马”三个展区,同时配套举办讲座、手工体验等活动,让观众全方位感受古代马文化的魅力。

接下来的几周,吴贤一边协助老周筹备“古代马文化特展”,一边跟进苏州缂丝与文物修复的合作项目。周阿姨从苏州寄来几款不同粗细的缂丝丝线,还有她仿照清代缂丝扇套织法制作的样品。吴贤将样品送到故宫博物院的纺织品修复实验室,与专家一起进行老化测试——经过三个月的模拟环境测试,缂丝样品的色牢度和纤维强度都保持良好,完全符合文物修复的要求。

“可以正式启动修复项目了!”吴贤立刻给周阿姨打电话,“我们先从一件清代中期的缂丝荷包入手,这件荷包的边缘有三厘米的破损,纹样是‘缠枝莲纹’,和您之前修复的扇套纹样相似,您看什么时候方便来北京,我们一起制定修复方案?”

周阿姨爽快地答应:“我下周三就去北京,正好还能顺便看看‘唐代三彩文化特展’,学习一下文物展览的经验,以后说不定还能在缂丝作坊里办个小型展览,让更多人了解缂丝工艺。”

就在吴贤忙着筹备各项工作时,公益平台收到了一封来自云南丽江的邮件。发件人是一位叫和丽娟的纳西族姑娘,她在邮件里说,家里珍藏着一套纳西族东巴文的古籍,是她太爷爷——一位东巴祭司留下的,最近古籍的纸张开始泛黄变脆,有些文字已经模糊不清,当地没有专业的修复机构,希望公益平台能提供帮助。

东巴文是纳西族特有的象形文字,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之一,东巴文古籍更是研究纳西族历史、文化、宗教的珍贵资料。吴贤立刻联系了中央民族大学的东巴文化研究专家杨教授,还有古籍修复专家老周,组成专项修复小组,计划前往丽江进行实地考察和修复。

出发前,吴贤特意去守藏斋向陈默老先生告别。陈默老先生听说他们要去修复东巴文古籍,从抽屉里拿出一本民国时期的《纳西族东巴文浅释》:“这是我爷爷当年去云南考察时买的,里面收录了一些常见的东巴文符号和释义,说不定能帮你们解读古籍内容。”

吴贤接过书,心里满是感动:“谢谢您,每次有新的任务,您总能拿出这么珍贵的资料支持我们。等我们修复好东巴文古籍,一定第一时间给您分享成果。”

经过两天的行程,吴贤和修复小组终于抵达丽江。和丽娟早已在机场等候,她穿着传统的纳西族服饰,手里捧着一个精致的木盒:“吴老师,杨教授,欢迎来到丽江!这就是我太爷爷留下的东巴文古籍,一直存放在家里的木箱里,每年雨季过后,我都会拿出来晒一晒,但还是挡不住纸张老化。”

回到和丽娟家,吴贤小心翼翼地打开木盒——里面整齐地叠放着十多册东巴文古籍,纸张是纳西族传统的“东巴纸”,用丽江当地的“荛花”树皮制成,虽然质地坚韧,但历经百年,边缘已经开始卷曲,部分页面还出现了虫蛀的痕迹。

杨教授拿起一册古籍,轻轻翻开:“这些古籍记录的是纳西族的‘创世纪’神话和祭祀仪式,文字是东巴文,旁边还有少量汉文注释,应该是清代晚期的作品。东巴纸虽然耐保存,但长期处于潮湿环境中,纤维容易水解,必须尽快进行脱水、加固处理。”

老周拿出便携式检测仪器,对古籍的纸张湿度、纤维强度进行检测:“情况比预想的好一些,纸张的纤维还没有完全老化,我们可以用传统的‘托裱法’进行修复——先将东巴纸制成浆糊,涂抹在古籍背面,再覆上一层薄如蝉翼的‘桑皮纸’,既能加固纸张,又不会影响文字的清晰度。”

接下来的一周,修复小组在和丽娟家的院子里搭建了临时修复棚,铺上干净的羊毛毡,开始对东巴文古籍进行修复。和丽娟每天都守在修复棚旁,帮忙整理工具、更换清水,还向吴贤和老周请教东巴文的知识:“我小时候听太爷爷讲过东巴文的故事,但很多符号都记不清了,这次能跟着你们一起修复古籍,还能学习东巴文,太开心了。”

杨教授趁机给大家普及东巴文化:“东巴文有一千多个常用符号,每个符号都像一幅小画,比如这个‘山’字,就像三座连在一起的山峰;这个‘水’字,像流动的河流……这些符号不仅记录着纳西族的历史,还蕴含着古人对自然的理解。”

修复工作进行到第五天,吴贤在修复一册记录“祭天仪式”的古籍时,发现书页的夹缝里夹着一张小小的东巴文纸牌,上面画着太阳、月亮和山神的图案,旁边还有几行东巴文注释。杨教授看到后激动地说:“这是‘祭天牌’!纳西族祭天仪式时,会将这种纸牌插在祭台上,祈求风调雨顺,能在古籍里发现完整的祭天牌,太罕见了!”

和丽娟听后热泪盈眶:“太爷爷生前最重视祭天仪式,每年都要亲手制作祭天牌,没想到这张牌会夹在古籍里保存下来。以后我要把这张牌和古籍一起好好收藏,让纳西族的文化一直传下去。”

一周后,十多册东巴文古籍全部修复完成。修复后的古籍纸张平整,文字清晰,和丽娟小心翼翼地将它们放回木盒,还在木盒里放了防虫的香草:“谢谢你们让这些古籍重获新生!我想在村里办个小型展览,让村民们都看看这些老祖宗留下的宝贝,了解我们纳西族的文化。”

吴贤笑着答应:“我们可以帮你设计展览方案,再制作一些东巴文的科普手册,让更多人了解东巴文化。以后要是古籍有什么问题,随时联系我们,我们会尽最大努力提供帮助。”

离开丽江前,和丽娟带着吴贤和修复小组参观了丽江古城的东巴文化博物馆。博物馆里陈列着东巴文古籍、东巴法器、纳西族传统服饰,讲解员正用流利的汉语和纳西语,向游客介绍纳西族的历史和文化。“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学习东巴文,博物馆每年还会举办东巴文培训班,”和丽娟自豪地说,“我也报名了培训班,以后想当一名东巴文化讲解员,把我们民族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。”

吴贤看着博物馆里认真听讲解的游客,心里满是欣慰。他想起在秦岭的考古现场,在苏州的缂丝作坊,在国家博物馆的展厅,每一个为文化传承努力的人,都像一颗小小的火种,汇聚起来就能照亮文化传承的道路。

回到北京,吴贤刚下飞机,就收到了李响发来的微信——一张考古队员在“武功驿”遗址发现仓储遗迹的照片,配文:“哥,我们找到汉代仓储遗址了!里面还发现了碳化的粟米,张教授说这是目前发现的最完整的汉代蜀道仓储设施,等你来一起研究!”

吴贤握着手机,站在机场的人群中,嘴角不自觉地上扬。他知道,新的发现还在继续,文化传承的道路也没有终点。无论是秦岭的汉代蜀道,还是丽江的东巴文古籍,无论是苏州的缂丝工艺,还是博物馆里的三彩马,每一件文物、每一项工艺,都是中华文明的瑰宝,都需要有人去守护、去传承。

他拿出手机,给李响回复:“下周我就去秦岭,咱们一起揭开汉代仓储遗址的秘密!”放下手机,吴贤抬头望向远方的天空,阳光正好,微风不燥,他知道,属于他的鉴宝与守护之旅,还有更多精彩的故事在等待着被书写。

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
站内强推都市无敌霸主 赵氏嫡女 都市偷心龙爪手 重生1958:发家致富从南锣鼓巷开始 御女天下 终极星卡师 魔艳武林后宫传 猎艳江湖 很纯很暧昧 艳海风波 大奉打更人 明星系列多肉小说 疯批小师叔她五行缺德 重生之嫡女祸妃 我把全修真界卷哭了 续弦小夫人 我,大明长生者,历经十六帝 暗河长明 布衣官道 重生千禧年:官场之路从片警开始 
经典收藏谍战:我其实能识别间谍 四合院,想躺平的我却化身工具人 四合院:系统傍身,荒年不慌 【五零年代】带着空间跑路下乡 四合院大国工匠 来自一位盗墓者的自传 我以道种铸长生 四合院开局激活任务系统 穿越四合院儿,开局一打五 四合院之小人的一生 军阀:从西北边陲崛起,横扫列强 抗战:我用军火堆死你 四合院:开局57,人狠话不多! 柯南,开局杀了天皇 四合院:抗日闯京 四合院:战场归来媳妇被截胡 从砖拍易中海开始调教四合院 救赎黛玉我必娶,宝钗洗白不放过 快穿从魂穿六零开始 四合院之草根的逆袭 
最近更新绑定渣女系统后,前任大佬抢疯了 大小姐回归在恋综里杀疯了 我带着前世家人一起重生了 认亲被赶后,假千金带领全家暴富 中医娇妻飒爆了,七零大佬追着宠 重生拒嫁东宫后:冷情太子宠又撩 千古情圣江天余 师尊今日又把徒弟养歪了 重生嫡女不好惹,她又娇又飒 傅少,夫人今天又虐渣了 被渣爹抛弃?我靠兽语带飞祖国 学霸穿成恶雌后,全兽世疯狂沦陷 诡事密录 沪上大小姐,换亲随军后躺赢 金枝藏羽 夫君,本宫徒儿有点多 变成橙子后,同桌竟是深海女皇 黑心女修,债主都在反派修罗场 我的迷弟是影帝 魂穿仙尊,小师叔撩遍仙侠界 
盗墓:白家胜利,万事顺意 姒洛天 - 盗墓:白家胜利,万事顺意txt下载 - 盗墓:白家胜利,万事顺意最新章节 - 盗墓:白家胜利,万事顺意全文阅读 - 好看的其他类型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