盗墓:白家胜利,万事顺意

姒洛天

首页 >> 盗墓:白家胜利,万事顺意 >> 盗墓:白家胜利,万事顺意最新章节(目录)
大家在看重生之将门毒后 我无限回档,洞悉所有底牌 九叔:简化金光咒,晒太阳就变强 小少爷下乡后,被糙汉日日宠 酒色财气?可我是个好海军 快穿:白月光又被疯批男主盯上了 六零军婚嫁首长!易孕军嫂顶不住 凤箫吟 规则怪谈:请小心你室友的女友 恶雌娇软:深陷五个兽夫修罗场 
盗墓:白家胜利,万事顺意 姒洛天 - 盗墓:白家胜利,万事顺意全文阅读 - 盗墓:白家胜利,万事顺意txt下载 - 盗墓:白家胜利,万事顺意最新章节 - 好看的其他类型小说

第2292章 尸易无限(197)

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

吴贤刚把丽江东巴文古籍的修复报告整理完毕,李响的电话就打了过来,语气里满是按捺不住的兴奋:“哥,仓储遗址的清理有重大突破!我们在遗址的西北角发现了一个密封的陶仓,里面居然还残留着半仓碳化的粟米,陶仓壁上还刻着‘武功仓,元封三年’的字样——元封三年是汉武帝时期,这说明这座仓储遗址在汉代就已经投入使用了!”

“太好了!”吴贤猛地站起身,桌上的钢笔都被碰倒,“我明天一早就出发,咱们争取尽快弄清楚陶仓的结构和粟米的保存情况,说不定还能找到更多关于汉代粮食储存技术的线索。”

挂了电话,吴贤连夜收拾好考古工具和资料,将陈默老先生给的民国地图和之前的考古报告仔细叠好,放进背包。他想起第一次去秦岭时,只是为了鉴定李响发现的玉牌,没想到一步步揭开了汉代蜀道的神秘面纱,从驿站到马厩,从钱币窖藏到文书坑,再到如今的仓储遗址,每一次发现都像拼图一样,让历史的图景更加完整。

第二天清晨,吴贤驱车赶往秦岭,抵达考古现场时,太阳刚爬上山顶,金色的阳光洒在仓储遗址的发掘大棚上,格外耀眼。李响早已在大棚外等候,手里拿着一把刚清理出来的碳化粟米:“哥,你看这些粟米,虽然已经碳化,但颗粒还很完整,考古队的专家初步检测,说这些粟米的品种和现在关中地区的粟米很相似,说明汉代的农业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了。”

吴贤接过粟米,放在手心轻轻揉搓,颗粒坚硬,表面还残留着陶仓内的泥土痕迹。“陶仓的密封情况怎么样?有没有发现防潮措施?”他一边问,一边跟着李响走进发掘大棚。

大棚内,考古队员们正小心翼翼地清理陶仓周围的泥土。陶仓高约一米五,呈圆柱形,底部有三层垫砖,仓壁上有明显的拍打痕迹,仓口用一块圆形石板密封,石板与仓口之间还涂有一层厚厚的青膏泥——这是汉代常用的防潮密封材料。“我们在陶仓周围还发现了排水沟的遗迹,”王队长指着陶仓旁的一条浅沟,“排水沟用卵石铺底,通向远处的低洼地,这样就能避免雨水渗入陶仓,保证粮食干燥。”

吴贤蹲下身,仔细观察陶仓壁上的刻字:“‘武功仓,元封三年’——元封三年是公元前108年,正好是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之后,当时汉朝与西域的交流日益频繁,蜀道作为关中通往蜀地和西域的重要通道,粮草储备肯定非常重要,这座仓储遗址的发现,正好印证了当时的军事和经济需求。”

接下来的几天,吴贤跟着考古队一起,对陶仓和周围的遗迹进行细致清理。他们在陶仓附近发现了十几件汉代的陶量具,包括斗、升、合,这些量具的容量比例与文献记载的汉代度量衡完全一致,说明当时的粮食管理已经非常规范。“你看这件陶斗,内壁还刻着‘官制’二字,应该是官府统一制作的标准量具,”吴贤拿起陶斗,“这说明汉代的仓储管理有严格的制度,从粮食储存到发放,都有统一的标准,这对研究汉代的官制和经济管理体系太有价值了。”

在清理仓储遗址的过程中,吴贤还发现了几枚带有刻痕的木简,上面记录着“粟米五十石,戍卒百人,日食二升”的字样。“这应该是当时的粮食发放记录,”吴贤将木简递给张教授,“五十石粟米,按照百人日食二升计算,正好够百人食用二十五天,这和竹简上‘每月从汉中运粟米百石’的记录相呼应,说明这座仓储遗址的粮食主要供应给驻守驿站的戍卒。”

张教授接过木简,兴奋地说:“现在我们有了仓储遗址、粮食记录、量具,还有之前的驿站、马厩、钱币窖藏,汉代蜀道的后勤保障体系已经完全清晰了!接下来我们可以根据这些发现,还原汉代蜀道的日常运作——戍卒驻守驿站,保护商旅安全;驿马负责传递文书和运输物资;仓储遗址储存粮草,保障人员和马匹的供给;商旅则通过栈道往来贸易,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交通、军事、经济网络。”

这天晚上,考古队举办了一场简单的庆功宴,庆祝仓储遗址的发掘取得重大突破。篝火旁,李响拿着一把陶升,给大家演示汉代的粮食计量:“一升粟米大概有十二两重,一个戍卒一天吃二升,就能保证体力,看来汉代的后勤保障还是很到位的。”

吴贤看着热闹的场景,心里满是感慨。他想起刚认识李响时,那个一心只想探险的年轻人,如今已经成长为能独立参与考古发掘的志愿者,还对汉代历史有了深入的了解。“李响,你现在对汉代蜀道的了解,都快赶上半个专家了,”吴贤笑着说,“以后有没有想过专门从事文物保护或者考古工作?”

李响挠了挠头,不好意思地说:“我现在确实对文物保护越来越感兴趣了,之前总觉得探险是去发现未知的风景,现在才知道,发现历史的真相、保护文化遗产,比看风景更有意义。等这次考古结束,我想报考文物保护专业的成人本科,系统学习相关知识,以后就能更专业地参与文物保护工作了。”

吴贤欣慰地点点头:“太好了!文物保护需要更多年轻血液的加入,你有探险的经验,又对历史感兴趣,一定能在这个领域做出成绩。以后要是遇到学习上的问题,随时可以找我,我帮你联系老师。”

庆功宴结束后,吴贤独自走到仓储遗址旁,月光洒在陶仓上,泛着淡淡的灰白色。他想起丽江的东巴文古籍,想起苏州的缂丝作坊,想起国家博物馆里的唐代三彩马,这些看似不相关的事物,其实都有着共同的内核——它们都是中华文明的载体,都需要有人去守护、去传承。

回到北京后,吴贤第一时间去守藏斋,向陈默老先生分享秦岭仓储遗址的发现。“您看这张陶仓的照片,还有上面的刻字,”吴贤将照片递给陈默老先生,“结合您给的民国地图,我们已经能完整还原汉代蜀道的后勤保障体系了,这对研究汉代历史太重要了。”

陈默老先生仔细看着照片,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:“好啊,好啊!我爷爷要是知道他的地图能帮上这么大的忙,肯定会很开心。现在的年轻人能这么重视历史、保护文物,我们这些老家伙也就放心了。”他起身从书架上拿出一本旧相册,“这是我爷爷当年考察古驿道时拍的照片,里面有不少关中地区的古遗址照片,你拿去看看,说不定还能有新的发现。”

吴贤接过相册,小心翼翼地翻开。照片虽然有些模糊,但能清晰看到民国时期古驿道的遗迹——有的栈孔还嵌在崖壁上,有的驿站残垣还能辨认出轮廓,照片下面还有陈守藏先生手写的注释,记录着考察的时间和地点。“这太珍贵了!”吴贤激动地说,“这些照片能对比古今遗址的变化,为文物保护提供参考,比如这张民国时期的‘陈仓驿’照片,驿站的大门还保存完好,而现在只剩下地基,我们可以根据照片,还原驿站的建筑结构,为遗址保护提供依据。”

接下来的几周,吴贤一边整理秦岭考古的资料,一边协助老周筹备“古代马文化特展”。特展的展品已经基本确定,除了陈立东捐赠的唐代三彩马,还有甘肃博物馆提供的汉代铜奔马、河南博物院的宋代陶马、内蒙古博物院的元代鎏金马鞍,每一件展品都有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。

为了让展览更生动,吴贤还特意联系了苏州的周阿姨,邀请她用缂丝工艺制作一批古代马具的微型模型,放在展厅里作为辅助展品。“周阿姨的缂丝工艺细腻,能完美还原古代马具的细节,”吴贤对老周说,“比如唐代的鎏金马鞍,用缂丝制作模型,既能展示马鞍的纹样,又能让观众直观了解马具的结构,比单纯的文字说明更有吸引力。”

老周点点头:“这个主意好!我们还可以在展厅里设置互动区,让观众体验用传统工艺制作简单的马具模型,比如用竹编工艺编马笼头,用泥塑工艺捏小马俑,这样能让观众更深入地感受古代工艺的魅力。”

就在“古代马文化特展”筹备得如火如荼时,吴贤收到了丽江和丽娟发来的微信——一段村民参观东巴文古籍展览的视频。视频里,和丽娟正拿着修复好的东巴文古籍,向村民们讲解上面的文字:“大家看这个符号,像不像一座山?这是东巴文的‘山’字,我们纳西族生活在山区,很多东巴文符号都和自然有关……”村民们围在展柜旁,听得津津有味,还有几个孩子拿着笔记本,认真地记录着东巴文符号。

“吴老师,谢谢您的帮助!”和丽娟在微信里写道,“展览很成功,很多村民都是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看东巴文古籍,还主动问我怎么学习东巴文。我打算每个月办一次小型展览,再组织东巴文培训班,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纳西族的文化。”

吴贤看着视频,心里暖暖的。他回复和丽娟:“太好了!文化传承需要这样的民间力量,以后要是需要东巴文资料或者展览设计的建议,随时跟我说,我们会尽力支持你。”

这天晚上,吴贤坐在守藏斋的院子里,看着满天繁星,手里拿着陈默老先生给的旧相册。相册里的老照片、秦岭的考古报告、丽江的东巴文古籍、苏州的缂丝样品、博物馆的特展方案,这些事物在他脑海里交织,形成了一幅生动的文化传承图景。他知道,文物保护不是一个人的战斗,而是无数人的共同努力——有考古队员的辛勤发掘,有非遗传承人的匠心坚守,有普通民众的热情参与,还有像陈默老先生这样的老一辈藏家的无私奉献。

就在这时,手机突然响了,是公益平台的志愿者打来的:“吴老师,有位来自青海的藏族同胞,带着一件家传的‘唐卡’来平台鉴定,说这唐卡是他爷爷的爷爷传下来的,最近有些颜料开始脱落,想请您帮忙看看能不能修复,还想了解唐卡的历史价值。”

吴贤立刻站起身,心里涌起新的期待。他知道,又一件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文物在等待着被守护,又一段关于传承的故事在等待着被书写。他拿起背包,快步走出守藏斋,夜色中的街道灯火通明,仿佛在为他照亮前行的道路。属于他的鉴宝与守护之旅,还在继续,而这条路上的风景,永远充满惊喜与感动。

吴贤驱车赶回公益平台时,接待室里已经坐了位穿着藏蓝色氆氇的藏族同胞,手里捧着个裹着红色绸缎的物件,神情肃穆。见吴贤进来,他立刻站起身,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说道:“吴老师,我叫才让,从青海玉树来。这是我家传的唐卡,画的是莲花生大师,最近颜料总掉,我怕弄坏了,就想请您看看。”

才让小心翼翼地解开绸缎,一幅唐卡缓缓展开——画布是深棕色的亚麻布,长约一米五,宽约一米,画面上的莲花生大师身披红色袈裟,周围环绕着八大弟子,颜料以红、黄、蓝、绿为主,色彩浓郁却不刺眼。吴贤凑近观察,颜料层下面能看到细密的金线勾勒,画布边缘有明显的磨损,背面还残留着淡淡的酥油香气。“这唐卡的画风很像青海玉树地区的‘热贡唐卡’风格,热贡唐卡以矿物颜料和金线绘制着称,保存得好能流传几百年。”他拿出放大镜,仔细查看颜料脱落处,“您看这颜料层,用的是天然矿物石磨制的,比如红色是朱砂,蓝色是青金石,绿色是孔雀石,这些矿物颜料稳定性强,但时间长了容易因画布老化而脱落。”

才让听得连连点头:“吴老师说得对!我爷爷说,这幅唐卡是他爷爷年轻时,请热贡的老画师画的,画了整整三年,还在佛前供奉了四十多年。现在家里人都想好好保护它,可不知道该怎么修,也不知道找谁修。”

“热贡唐卡的修复有专门的技艺,需要用传统的矿物颜料和胶水,还要遵循‘修旧如旧’的原则,不能破坏原有的画风。”吴贤想了想,“我认识一位热贡唐卡非遗传承人,叫洛桑大师,他在青海同仁县开了家唐卡工作室,修复过很多老唐卡。您要是愿意,我可以帮您联系他,要么您把唐卡送到同仁县,要么请洛桑大师来北京修复。”

才让激动得眼睛都亮了:“太好了!我愿意送唐卡去同仁县,还想趁机跟洛桑大师学些唐卡保养的知识,以后就能自己照顾这幅唐卡了。”

吴贤立刻给洛桑大师打去电话,说明情况后,洛桑大师爽快地答应:“没问题!玉树的热贡唐卡很有地方特色,我正好想研究一下不同地区的唐卡风格。让才让带着唐卡来同仁,我会亲自负责修复,还会教他怎么保养。”

解决了唐卡的修复问题,才让非要留下一袋自家产的青海枸杞,才依依不舍地离开。看着才让的背影,吴贤想起丽江的和丽娟、新疆的艾力,这些普通民众对家传文物的珍视,正是文化传承最坚实的基础。

刚送走才让,李响的微信就弹了出来,附带一段视频——考古队员正在秦岭仓储遗址的陶仓里,小心翼翼地清理碳化粟米,旁边的电子屏上显示着“粟米年代:公元前108年左右(汉武帝元封三年)”。“哥,粟米的碳十四检测结果出来了,和陶仓壁上的刻字完全吻合!张教授说,这是目前发现的汉代蜀道仓储遗址中,年代最明确、保存最完整的实物证据,下一步还要研究这些粟米的品种,看看和现在的粟米有什么区别。”

吴贤回复李响:“太好了!我这周末就去秦岭,顺便把陈默老先生的旧相册带来,里面有民国时期古驿道的照片,说不定能和现在的遗址对比,找到更多历史线索。”

周末一早,吴贤带着旧相册和几件修复工具,再次前往秦岭。考古现场的气氛比上次更热闹,除了常规的发掘人员,还多了几位农业考古专家,正在对碳化粟米进行采样分析。“吴老师,你来得正好!”张教授拿着一份检测报告,“这些粟米的品种是‘关中黄粟’,和现在关中地区种植的粟米品种基因相似度很高,说明这种粟米在关中地区已经种植了两千多年,是中国农业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。”

吴贤翻开旧相册,指着一张民国时期的“武功仓”照片:“您看这张照片,民国时期的武功仓还保留着部分仓房,仓房的建筑结构是‘抬梁式’,和我们现在发掘的汉代仓储遗址的地基结构很相似,说不定汉代的仓房也是这种建筑风格。”

张教授接过相册,仔细对比照片和遗址现场:“很有可能!汉代的仓储建筑技术对后世影响很大,民国时期的仓储建筑很可能借鉴了汉代的结构。我们可以根据这张照片,结合汉代的建筑材料,还原汉代仓房的原貌,为遗址保护和展示提供依据。”

接下来的两天,吴贤跟着考古队一起,对仓储遗址的周边进行勘探,还在距离遗址不远的地方,发现了一处汉代的水井遗迹。水井直径约一米,井壁用砖砌成,底部还残留着几块陶罐碎片。“这口水井应该是为仓储遗址服务的,”王队长分析道,“储存粮食需要大量的水,比如清洗粟米、调节仓内湿度,这口水井的发现,进一步完善了汉代仓储遗址的配套设施信息。”

离开秦岭前,李响拉着吴贤的手说:“哥,张教授说,等这次考古发掘结束,要把所有发现整理成专着,还想请你写‘文物鉴定与年代考证’这一章。我也报名了文物保护专业的成人本科,下个月就要开学了,以后有不懂的地方,还得麻烦你多指点。”

“没问题!”吴贤拍了拍李响的肩膀,“学习文物保护需要耐心和细心,你有探险的经历,观察力强,肯定能学好。以后我们可以一起参与更多的文物保护项目,为传承传统文化出份力。”

回到北京,吴贤刚把秦岭的考古资料整理好,老周就打来电话,催他去国家博物馆商量“古代马文化特展”的细节。“展览下个月就要开展了,展品的摆放顺序和讲解词还没定,你快来帮忙看看。”

吴贤赶到博物馆时,展厅里已经搭建好了展台,工作人员正在小心翼翼地摆放文物。陈立东捐赠的唐代三彩马被放在展厅的中心位置,旁边是甘肃博物馆的汉代铜奔马,两匹“马”一静一动,形成鲜明对比。“你看这个展区,我们打算命名为‘驿路走马’,展示古代驿站使用的马文物,”老周指着展台,“除了三彩马和铜奔马,还要放几件汉代的马具,比如铜马镫、马嚼子,再配上秦岭出土的汉代竹简,说明当时的驿马管理制度。”

吴贤点点头,又指着另一侧的展台:“这个‘沙场战马’展区,可以重点展示军事相关的马文物,比如元代的鎏金马鞍、宋代的陶马俑,再配上一些古代战争的壁画复制品,让观众了解马在古代战争中的重要作用。”

两人还在展厅里设置了“唐卡中的马”小专区,展示了几幅清代的热贡唐卡,唐卡上的战马身披铠甲,背负经文,既有军事元素,又有宗教色彩。“这样能让观众看到,马在不同文化场景中的形象,丰富展览的内涵。”吴贤笑着说。

就在“古代马文化特展”筹备进入尾声时,吴贤收到了洛桑大师发来的微信,附带一组唐卡修复的照片——修复后的唐卡,颜料脱落处已经补全,新补的颜料与原有颜料完美融合,画面上的莲花生大师仿佛重新焕发了光彩。“才让很认真,每天都来工作室学习,已经学会了怎么用酥油保养唐卡,还帮我磨制矿物颜料。”洛桑大师在微信里写道,“等唐卡修复完成,才让想在玉树举办一个小型唐卡展,让更多藏族同胞了解唐卡文化,我已经答应去帮忙了。”

吴贤给洛桑大师回复:“太好啦!文化传承就是这样,一个人影响一群人,一群人影响一个地区。以后要是有唐卡文化交流活动,我们公益平台也愿意参与,一起推广热贡唐卡和藏族文化。”

这天晚上,吴贤回到守藏斋,陈默老先生正坐在院子里,手里拿着一张新到的报纸,报纸上刊登了“古代马文化特展”的预告,还配了一张唐代三彩马的照片。“小吴,你看,你们的展览要开展了,报纸上都报道了!”陈默老先生笑着说,“我已经跟老朋友们约好了,开展当天就去博物馆参观,还想听听你亲自讲解。”

吴贤在陈默老先生身边坐下,望着院子里的桂花树,月光洒在花瓣上,泛起淡淡的银光。“开展当天我会在展厅做志愿者讲解,到时候给您和老朋友们专门讲一讲每件文物背后的故事,比如这匹三彩马的流传经历,还有秦岭出土的汉代马具的发现过程。”

陈默老先生点点头,递给吴贤一杯热茶:“好啊!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看新鲜事物,能通过展览让他们了解古代文化,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,就是最好的传承。你做的这些事,看似平凡,其实都是在为文化传承打基础,以后会有更多人受益。”

吴贤接过热茶,暖意顺着指尖蔓延到心底。他想起这一路走来遇到的人——坚守唐卡传承的才让,热衷考古的李响,慷慨捐赠的陈立东,还有无数默默付出的非遗传承人和志愿者。正是这些人的共同努力,才能让沉睡的文物“活”起来,让古老的文化焕发生机。

就在这时,手机突然响了,是公益平台的志愿者打来的:“吴老师,有位来自福建的老先生,带着一件宋代的‘建窑兔毫盏’来鉴定,说这是他父亲留给他的,最近总有人想高价买,他拿不定主意,想请您明天帮忙看看。”

吴贤放下茶杯,心里涌起新的期待。他知道,又一件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文物在等待着被守护,又一段关于传承的故事在等待着被书写。他抬头望向远方的夜空,星星闪烁,仿佛在为他照亮前行的道路。属于他的鉴宝与守护之旅,还在继续,而这条路上的风景,永远充满惊喜与感动。

吴贤挂断电话,指尖还残留着手机屏幕的温度。宋代建窑兔毫盏——这个名字让他瞬间想起博物馆里珍藏的同款器物,那细密如兔毫的纹路,在灯光下泛着金属般的光泽,是宋代“斗茶”文化的标志性器物。他起身走到书架前,抽出一本《宋代陶瓷图谱》,翻到建窑兔毫盏的章节,目光在“兔毫纹因窑变而成,每盏纹路皆不相同”的注释上停留许久,心里已经开始期待明天的鉴定。

第二天一早,吴贤提前半小时来到公益平台,刚打开门就看到接待室里坐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先生,手里捧着一个锦盒,正紧张地摩挲着盒面。“您就是吴老师吧?”老先生站起身,声音有些沙哑,“我叫林伯谦,从福建南平来。这锦盒里就是我父亲留下的兔毫盏,您快帮我看看,是不是真的。”

林伯谦小心翼翼地打开锦盒,一只黑釉盏露出全貌——盏口呈斗笠形,口径约十厘米,盏壁较薄,盏内布满细密的黄褐色纹路,从盏心向盏口辐射,确实像兔子的毫毛。吴贤接过茶盏,入手轻盈,叩击时声音清脆悦耳。他拿出强光手电,从盏底向上照射,兔毫纹在光线下清晰可见,纹路边缘有自然的窑变光泽,没有人工刻画的痕迹。“林老先生,您这盏是宋代建窑兔毫盏的真品,而且是‘银兔毫’品种,纹路细密,窑变效果好,在宋代兔毫盏里算是中上品。”

林伯谦紧绷的肩膀瞬间放松下来,眼眶有些湿润:“太好了!我父亲生前总说这盏是宝贝,让我好好保存,别轻易示人。最近有个古董商上门,说愿意出八十万买,我怕卖亏了,也怕把真品卖了,就特意来北京找您鉴定。”

“八十万的价格偏低了,”吴贤笑着说,“宋代建窑兔毫盏存世量不算多,尤其是您这盏品相完好,没有磕碰,市场价值远不止这些。不过您要是不想卖,最好找个专业的展柜存放,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环境,定期用软布擦拭,别用清水清洗,防止破坏釉面。”

林伯谦点点头,又从随身的包里拿出一张老照片:“吴老师,您看这张照片,是我父亲年轻时和这盏的合影,照片背面还有他写的字,说这盏是1948年从福州一个老藏家手里买来的。”照片里的年轻人抱着兔毫盏,背景是一间古色古香的书房,背面的字迹虽然有些模糊,但“建窑兔毫盏,民国三十七年购于榕城”的字样依然清晰。“这张照片太重要了!”吴贤激动地说,“它为这盏兔毫盏提供了流传有序的证据,进一步提升了它的收藏价值。您要是愿意,可以把照片和兔毫盏一起捐给博物馆,让更多人了解这件文物的历史。”

林伯谦沉默了片刻,缓缓说道:“我本来想把盏传给孙子,但听您这么一说,觉得捐给博物馆更好。孩子还小,不一定懂它的价值,放在博物馆里,能让更多人看到,也能得到更好的保护,这才是对这盏最好的传承。”

吴贤立刻联系福建博物院,将兔毫盏的情况和林伯谦的捐赠意愿同步过去。博物院的专家听后兴奋不已,当天就派专人来北京,对接捐赠事宜。林伯谦看着专家小心翼翼地将兔毫盏装进专业的文物箱,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:“我父亲要是知道这盏能在博物馆里安家,肯定会很高兴。”

送走林伯谦和福建博物院的专家,吴贤刚想坐下整理鉴定报告,手机突然响了,是洛桑大师打来的:“吴老师,才让的唐卡修复好了,他在玉树举办了唐卡展,来了很多人,还有不少年轻人报名学唐卡!我想邀请您来青海同仁县,参加下个月的热贡唐卡文化节,一起交流唐卡保护和传承的经验,您有空吗?”

“当然有空!”吴贤爽快地答应,“我早就想实地看看热贡唐卡的制作和修复过程,还想向您学习唐卡保养的知识,这次正好有机会。”

挂了电话,吴贤的目光落在桌上的《宋代陶瓷图谱》上,想起林伯谦捐赠的兔毫盏,想起才让的唐卡,想起秦岭的汉代遗址,心里突然涌起一股强烈的自豪感。这些看似不相关的文物和故事,其实都在诉说着同一个主题——文化传承。无论是千年的陶瓷、百年的唐卡,还是深埋地下的古代遗址,都是中华文明的瑰宝,都需要有人去发现、去保护、去传承。

接下来的几天,吴贤一边筹备青海之行,一边协助老周完成“古代马文化特展”的最后工作。特展开展前一天,他和老周一起在展厅里走了一遍,检查每一件展品的摆放和讲解牌的内容。“你看这组汉代马具,”老周指着展柜里的铜马镫和马嚼子,“讲解牌上不仅要介绍马具的用途,还要加上它们在秦岭考古遗址的发现过程,这样能让观众更有代入感,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。”

吴贤点点头,指着“唐卡中的马”专区:“这里可以加一些热贡唐卡的制作工艺介绍,比如矿物颜料的研磨、金线的勾勒,让观众知道一幅唐卡的制作需要耗费多少心血,从而更珍惜这些传统工艺。”

“古代马文化特展”开展当天,展厅里人头攒动。陈默老先生带着一群老朋友来参观,吴贤亲自担任讲解员,从汉代铜奔马讲到唐代三彩马,从宋代陶马讲到元代鎏金马鞍,还穿插着文物发现和修复的故事。“大家看这匹唐代三彩马,”吴贤指着陈立东捐赠的展品,“它的主人为了保护它,抗战时期带着它四处逃难,后来捐赠给博物馆,让我们今天能在这里看到它的风采。每一件文物背后,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,这些故事,就是我们民族的记忆。”

陈默老先生听得连连点头,拉着吴贤的手说:“小吴,你讲得太好了!让年轻人知道文物背后的故事,比单纯展示文物更有意义。以后有机会,我也来当志愿者讲解员,给大家讲讲守藏斋的故事,讲讲我爷爷收藏文物的经历。”

特展开展后,反响热烈,很多学校组织学生来参观,还有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来感受古代马文化的魅力。吴贤看着孩子们围着展柜,认真听讲解的样子,心里满是欣慰。他知道,文化传承的种子,已经在这些孩子心里悄悄种下,总有一天会生根发芽。

青海热贡唐卡文化节开幕前夕,吴贤收拾好行李,带着公益平台的志愿者小周一起前往同仁县。抵达同仁县时,洛桑大师和才让早已在车站等候。“吴老师,欢迎来到热贡!”才让热情地迎上来,手里拿着一幅崭新的小唐卡,“这是我亲手画的,送给您做纪念,画的是文殊菩萨,希望能给您带来好运。”

吴贤接过唐卡,画面上的文殊菩萨神态安详,色彩鲜艳,虽然是小尺寸作品,却处处透着精致。“太感谢你了!这幅唐卡我会好好珍藏,以后看到它,就会想起我们在玉树和同仁的故事。”

在洛桑大师的带领下,吴贤参观了热贡唐卡艺术村。村里家家户户都在画唐卡,有的画师在研磨矿物颜料,有的在勾勒线条,有的在给唐卡镀金,空气中弥漫着矿物颜料和酥油的香气。“热贡唐卡的制作有严格的工序,”洛桑大师介绍道,“从准备画布、打底、勾勒、上色,到镀金、开光,一共要经过二十多道工序,一幅中等尺寸的唐卡,需要画半年到一年时间。”

吴贤走到一位老画师身边,看着他用极细的画笔,在唐卡上勾勒菩萨的衣纹:“这些画笔是用什么做的?这么细的笔尖,能画出这么流畅的线条。”

老画师笑着说:“笔杆是用竹子做的,笔尖是用狼毫的尖端,要经过特殊处理,才能画出细如发丝的线条。我们画唐卡,讲究‘心手合一’,心里想着菩萨的形象,手里才能画出传神的作品。”

文化节期间,吴贤还参加了唐卡保护研讨会,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、传承人一起,探讨唐卡的修复技术和传承模式。他分享了公益平台在文物鉴定和保护方面的经验,还提出了“唐卡数字化保护”的建议——用高清相机拍摄唐卡的每一个细节,建立数字档案,这样即使唐卡出现损坏,也能根据数字档案进行精准修复。

洛桑大师对这个建议非常认可:“太好了!很多老唐卡因为年代久远,画面已经开始模糊,建立数字档案能为修复提供重要依据。我们打算和公益平台合作,先对同仁县的老唐卡进行数字化采集,再逐步推广到整个热贡地区。”

文化节闭幕那天,才让举办了一场唐卡拍卖会,拍卖的都是他和学员们画的新唐卡,所得款项全部用于唐卡传承基地的建设。“我想培养更多年轻人学唐卡,”才让在拍卖会上说,“让热贡唐卡的技艺能一直传下去,让更多人了解我们藏族的文化。”

吴贤看着台上自信满满的才让,心里满是感动。他想起第一次见才让时,那个因为唐卡颜料脱落而焦虑的藏族青年,如今已经成长为唐卡传承的带头人。这就是文化传承的力量,能让一个人变得更有担当,能让一种文化焕发生机。

离开同仁县前,洛桑大师送给吴贤一幅亲手绘制的《莲花生大师唐卡》,画面色彩浓郁,金线璀璨。“这幅唐卡送给公益平台,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热贡唐卡,了解藏族文化。”洛桑大师说,“以后我们要多合作,一起保护和传承好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。”

吴贤接过唐卡,郑重地说:“一定!我们会把这幅唐卡放在公益平台的展厅里,让更多人看到热贡唐卡的魅力。以后有任何需要,我们都会尽力支持。”

踏上返回北京的火车,吴贤看着窗外飞驰而过的风景,手里紧紧抱着洛桑大师送的唐卡。他想起林伯谦捐赠的兔毫盏,想起“古代马文化特展”上的观众,想起秦岭考古队的伙伴们,想起丽江的东巴文古籍……这些人、这些事,像一颗颗珍珠,串联起他的鉴宝与守护之路。

他知道,这条路没有终点,还有更多的文物等待被发现,更多的故事等待被讲述,更多的人等待被影响。但他不畏惧,也不疲惫,因为他知道,每一次鉴定、每一次修复、每一次交流,都是在为文化传承添砖加瓦,都是在守护我们民族的根与魂。

火车缓缓驶入北京西站,吴贤拿起行李,快步走下车。夕阳的余晖洒在站台上,温暖而明亮,仿佛在为他照亮前行的道路。属于他的鉴宝与守护之旅,还在继续,而未来的风景,必将更加精彩。

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
站内强推都市无敌霸主 婚后上瘾 赵氏嫡女 重生1958:发家致富从南锣鼓巷开始 御女天下 终极星卡师 猎艳江湖 艳海风波 大奉打更人 明星系列多肉小说 不良之年少轻狂 疯批小师叔她五行缺德 我把全修真界卷哭了 四合院:众里寻她千百度 续弦小夫人 我,大明长生者,历经十六帝 魔天记 修炼从简化功法开始 重生千禧年:官场之路从片警开始 重生香港之娱乐后宫 
经典收藏谍战:我其实能识别间谍 疯批小师叔她五行缺德 四合院,想躺平的我却化身工具人 【五零年代】带着空间跑路下乡 四合院大国工匠 来自一位盗墓者的自传 四合院开局激活任务系统 四合院之小人的一生 军阀:从西北边陲崛起,横扫列强 抗战:我用军火堆死你 四合院:游走两界 四合院:开局57,人狠话不多! 四合院:抗日闯京 让你契约鬼,你契约钟馗? 四合院:战场归来媳妇被截胡 从砖拍易中海开始调教四合院 谍战:开局偷听心声,识破日谍 四合院:我站许大茂因为他是我哥 四合院之草根的逆袭 万界之开局四合院,万界成至高 
最近更新绑定渣女系统后,前任大佬抢疯了 大小姐回归在恋综里杀疯了 瞬移凶案现场,真千金被团宠了 初恋大佬软又甜 我带着前世家人一起重生了 一夜双胞:封少追妻请排队 流放后,我靠种田名动天下 重生八零小豆丁,手握空间聊天群 认亲被赶后,假千金带领全家暴富 妖书诡闻 恶毒女配成神豪,绝嗣大佬争着宠 快穿:反派BOSS是醋精 新婚夜进错洞房,我被太子盯上了 掏空家产后,糙汉他冷脸洗床单 快穿大佬:那些被迫当团宠的日子 敲骨吸髓?重生另选家人宠我如宝 娇娇庶妃软又媚,侯爷失宠求名位 疯批人设不能崩 穿越年代,带着爹妈回乡当宠宝 快穿之反派大佬又甜又撩 
盗墓:白家胜利,万事顺意 姒洛天 - 盗墓:白家胜利,万事顺意txt下载 - 盗墓:白家胜利,万事顺意最新章节 - 盗墓:白家胜利,万事顺意全文阅读 - 好看的其他类型小说